在**甲骨文**阶段,"周"字的形象类似农田里密植的庄稼,具有象形的特征。这个字形象征着农业社会的密集耕作,可能与周朝时期农业的重要性有关。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的文字,通常刻在龟甲或兽骨上,是中国文字史上的重要阶段。
进入**金文**时期,“周”字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“口”字元素,这可能表示围绕一块土地进行耕种的意思。金文主要流行于周朝,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,相比甲骨文,金文的形态更加规整和抽象。
随后,“周”字经历了**小篆**的演变,直接由金文演变而来,并逐渐发展为更加规范化的书写形式。小篆是秦朝统一文字后的产物,对后来的汉字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最后,随着历史的发展,“周”字最终演变成我们现在熟悉的**楷书**形式。楷书起源于三国时期,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,成为现代汉字书写的标准形式。
综上所述,“周”字的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汉字从象形到抽象的转变,也映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变迁。
周而复始:转了一圈又一圈,不断循环。
周而不比:关系密切,但不勾结,指与众相合,但不做坏事。
周公吐哺: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。
周规折矩:本指行礼时步趋合乎规矩, 后引申为拘泥于成法、准则。
周情孔思:周公、孔子的思想感情,封建社会奉之为思想情操的楷模、典范。
周郎顾曲:原指周瑜业于音乐,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。
周游列国: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,希望得到重用,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,后指走遍各地。
“周”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。甲骨文中的“周”字像在一块田地里密植上庄稼的样子,本义为雕刻细密,完备。“周”字本为象形字,但构形不明。文献中“周”义存在着一个围绕着“周密”义衍变的引申脉络,由“周密”义引申出紧密、亲密义,亦引申指周匝、普遍义,由周匝义引申为环绕义,由环绕义引申出四周义,由四周义引申出周边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