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原,名平,字原,约于公元前 340 年出生于楚国丹阳(今湖北秭归)。他的姓氏“屈”来源于他的先祖屈瑕。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,因此以屈为氏。至于他的名字“平”和“原”,其中“平”意味着平静、平稳,寓意着他对社会公平、国家安定的追求;“原”则取自于原始、起源之意,代表着他力求创新、开疆拓土的精神。
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,他主张对内举贤能,修明法度,对外力主联齐抗秦。然而,由于遭贵族排挤,屈原被流放沅、湘流域。公元前 278 年,楚国首都郢都被秦将白起攻破,屈原深感亡国之痛,最终在长沙附近的汩罗江投江自尽。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,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,并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——楚辞。
有东汉王逸《楚辞章句》、南宋朱熹《楚辞集注》、清代戴震《屈原赋注》等注本。
《九歌》是《楚辞》篇名。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,战国楚人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。共十一篇:《东皇太一》、《云中君》、《湘君》、《湘夫人》、《大司命》、《少司命》、《东君》、《河伯》、《山鬼》、《国殇》、《礼魂》。
《国殇》一篇,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;多数篇章,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,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。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,当时屈原“怀忧苦毒,愁思沸郁”,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,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。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,仅供祭祀之用。
屈原,中国古代著名诗人,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。他被誉为“楚辞”之祖,以其卓越的诗歌才华,留下《离骚》等不朽之作,抒发对国家的深情厚意。作为政治家,他忠诚于楚国,却遭谗言陷害,最终投江自尽,以身殉国。屈原以其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文学成就,永载史册,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。